仙桃改名热议,昔日沔阳,今朝仙桃,百姓心声叹变迁

仙桃 更新于:2025-09-10 03:08
  • 齐齐9513
    最近跟几个仙桃人聊天,一说到沔阳改名叫仙桃这事儿,没人不叹气,甚至有人越说越上火——这哪是改名,分明是把一块传了几千年的文化招牌给硬生生砸了,还砸得稀里糊涂,到现在都没个让人信服的说法。

    沔阳这名字有多金贵?远的不说,新石器时期就有先民在这片云梦泽上生活,大禹治水划分九州的时候,就有了沔阳的地名,那会儿它还在荆州域内。从那以后,一代又一代人在这儿繁衍,一年又一年的历史在这儿沉淀,这名字可不是随便起的,是跟这片土地的根紧紧绑在一起的。

    唐朝的时候,沔阳还出了个传遍全国的佳话,“千里送鹅毛——礼轻情意重”这歇后语,就是从这儿来的。你想想,这么一句接地气又有温度的话,从沔阳这么块地界儿走出去,家家户户都知道,大人小孩都会用,还被收进了辞典,一传就是上千年,到现在咱们说话还会偶尔提一句。就凭这,沔阳这名字也该好好护着吧?

    更别说沔阳还有一堆拿得出手的宝贝:沔阳三蒸,多少人就好这口家乡味;沔阳花鼓戏、渔鼓、皮影子,还有旋糖模、采莲船、玩龙灯,这些玩意儿不是凭空冒出来的,是跟着“沔阳”这俩字儿一起长起来的,少了“沔阳”这前缀,味儿都淡了一半。

    再看看跟沔阳挂钩的人和事。明朝进士童承叙编的《嘉靖沔阳志》,里头记的全是沔阳的事儿;元代大汉皇帝陈友谅,老家就是沔阳;台湾歌手蔡琴、范晓萱,籍贯写的也是沔阳;还有李小双、李大双、杨威、郑李辉这些奥运冠军,他们拿世界冠军的时候,多少人知道他们是沔阳出来的骄傲?还有雷军……就连曾经的副总理刘延东也是沔阳媳妇”——她公公杨显东是农业部副部长、棉花专家,沔阳人;丈夫杨元惺是工程师兼著名摄影家,也是沔阳人。你说,这么多跟“沔阳”绑在一起的人和记忆,说改就能改吗?

    可偏偏在1986年,一句“撤县并改”,沔阳就成了“仙桃”。当时老百姓一听都懵了,谁也没提前听说要改名,更不知道为啥要改。大家到处打听,结果连当时县委的相关干部,都说不清楚个所以然。后来好不容易传出个说法,说是“沔阳”的“沔”字难写——这理由听着都让人觉得可笑!中文里比“沔”字难写的字多了去了,难道都要改?“饕餮”难写,咋没见哪个地方把带这俩字的地名改了?“衢”字难写,衢州不还叫衢州吗?就因为一个字“难写”,把传了几千年的名字给换了,这不是胡闹吗?

    文件一下,名字就改了,可几十年过去了,沔阳人心里认的还是“沔阳”。不管是在外地打工的,还是定居在天涯海角的,只要一听口音像老乡,开口问一句“你沔阳人?”,对方准会立马点头“我沔阳人!”。为啥?因为“沔阳”不是俩冷冰冰的字,是小时候听惯了的家乡话,是家门口那棵老槐树的影子,是奶奶做的沔阳三蒸的香味,是家族里一辈辈传下来的故事,是刻在骨子里的生活习惯。这些东西不是“仙桃”这俩字能替代的,它是融进沔阳人血液里的文化,跟生养自己的土地早就成了一体,别人随便改个名,老百姓从感情上就没法答应。

    有人说改名是为了发展,可发展哪能靠丢根啊?沔阳这名字,是历史给的名片,是文化给的底气,是老百姓心里的念想。改成仙桃,看似只是换了个称呼,实则是把几千年的历史基因、民族灵魂、文化脉络给掐断了。现在倒好,外人问起仙桃的历史,还得先解释“以前叫沔阳”;本地人说起家乡,还得先补一句“我老家是原来的沔阳”。你说这事儿办的,既丢了老祖宗的脸,又让老百姓堵心,到底图个啥?

    说到底,地名不是一张可以随便换的标签,它是一个地方的身份,是老百姓的精神家园。沔阳改仙桃,改得草率,改得荒唐,改丢了传承,也改不服民心。只要这片土地上还有认“沔阳”的人在,这名字就不算真的丢,可那份被随意改动的遗憾,怕是多少年都补不回来了。
    举报

你的回答

单击“发布您的答案”,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